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-2025 年的光伏圈,那叫一个魔幻!前两年还扎堆跨界的玩家们,如今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—— 食品厂搞的钙钛矿产线直接报废,地产商的 TOPCon 项目挂网上拍卖,养猪大佬的储能车间都长草了。
网上现在都在吐槽:"原来跨界光伏的不是猪,是行走的柴火啊!" 但我跑完长三角三个光伏产业园发现,这比喻只说对了一半 —— 他们确实把自己烧没了,但照亮的可是整个行业的升级路。
说真的,2022 年那会政策红利简直拉满。
券商数据一扒拉,那年有 47 家非光伏公司宣布跨界,砸了 2000 多亿进去。
地方政府给的条件更是 "王炸组合":每搞 1GW 产能就给 300 亩工业用地,电价低到 0.28 元 - 度,平台公司还跟投 30%。
浙江某县招商局长跟我唠嗑时直摇头:"那时候只要 PPT 上写着 HJT、钙钛矿,常委会当天就能过项目,根本不看别的!" 这股狂热到 2023 年直接爆了,全国在建光伏项目产能干到 800GW,是当年全球需求的 2.5 倍,妥妥的内卷到飞起。
但制造业的坑,哪是资本想跳就跳的?2024 年第三季度,当某老牌企业把 182mm 硅片从 160μm 削到 140μm 时,圈内人才反应过来:这行门槛比想象中高太多!一组对比数据看了直摇头:跨界企业的电池片良率比专业厂低 18%,非硅成本每瓦高 0.12 元,设备稼动率连 60% 都不到。
有设备厂总工指着仓库里积压的镀膜机吐槽:"这帮人带着地产快周转的思路来搞光伏,腔体温度曲线都没摸明白,就敢下单 20 条产线,纯纯大冤种!"
最典型的就是某上市食品集团,2023 年砸 32 亿收了两家破产组件厂,董事长放话 "三年杀进第一梯队"。
结果审计报告一公开,研发投入才占营收 0.7%,连行业平均 4.5% 的零头都不到。
等到 2025 年 N 型电池路线敲定,他们库存的 5.8GW PERC 组件直接贬值 40%,最后 6.4 亿贱卖给资管公司。
这种故事这两年遍地都是,统计下来跨界企业平均存活才 23 个月,妥妥的 "光伏速朽版"。
但要说这些跨界资本全是冤大头,那可太片面了。
在江苏某开发区,我看到个有意思的画面:某陶瓷厂改的组件车间里,工人正拆改装新的叠瓦焊接机。
当地经信委主任透露:"这些失败企业留下的设备、厂房、技术工,现在全成了头部企业扩张的现成资源。
" 数据显示,2025 年光伏设备二手交易量暴增 370%,72% 的买家都是头部厂商。
更关键的是,他们的盲目试错反而加速了技术筛选。
有院士说得扎心:"要不是那几十家硬上 TOPCon 的跨界者,行业哪能这么快发现 HJT 的降本潜力?"
金融圈的态度转变最能说明问题。
2022 年某券商还发报告讲《光伏跨界投资逻辑》,把 "政府背书"" 产能规模 "吹上天。
但 2025 年中金最新研报变成《光伏制造业的护城河在哪》,通篇都在聊研发投入、专利壁垒和供应链管理。
这波认知升级代价确实狠 —— 算下来跨界资本损失超 800 亿,但比起日本光伏因保护过度搞拉胯,咱们这" 丛林法则 " 反而卷出了竞争力。
站在 2025 年年中回头看,张家港某组件厂的场景挺有象征意义:三条被跨界企业抛弃的产线,正被工程师改造成 "变形金刚"。
厂长说得实在:"他们交学费踩的坑,现在全成了我们的操作手册。
" 这让我想起钢铁行业当年的整合,不同的是光伏迭代更快、筛选更狠。
那些烧掉的 "柴火",到底给行业照亮了去全球价值链顶端的路。
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突破 85% 时,谁还能说这场高成本试错没意义呢?毕竟,现在的光伏圈,可都是踩着前人的经验在狂飙啊!
免责声明:本文数据源自网络公开市场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我们将予以删除!
线上股票配资开户,配资门户网官网,股票配资公司比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